大保護 大治理 高起點 高標準!山東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3-11-16
來源:華東新聞中心

(香港衛視總臺11月16日)今天,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


孙爱军.png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孫愛軍介紹有關情況)


山東省委、省政府立足山東、跳出山東,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立足自身、協同推進,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凸顯。下面從五個方面介紹山東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效。


邵长城.png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二級巡視員邵長城)


第一,堅持系統謀劃、全局統籌,推動戰略實施體系進一步完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山東省委、省政府註重總體設計、強化資源統合,構建起區域城鄉融合、內外上下聯動、多主體共同參與的“四大體系”。一是協同推進體系。山東省委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工作推進會,及時調度部署階段性任務;將黃河戰略納入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逐年製定工作要點和重點項目、山東省際合作事項、重大活動三張清單,組織山東全省觀摩活動,開展專項巡視,按季度通報山東全省推動黃河戰略進展情況,確保任務清晰明確、責任層層壓實。二是規劃政策體系。編製山東省“十四五”實施方案、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配套實施生態環保、水利建設等9個專項規劃;規劃完善山東省濟南都市圈、山東省青島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強省會、膠東、魯南地區協調發展,製定支持沿黃25縣(市、區)推動黃河戰略若幹政策措施、支持黃河戰略若幹財政政策、支持灘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政策,並設立百億元規模黃河戰略母基金,“1+9+N”整體架構基本成型。三是法治保障體系。先後頒布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條例、東平湖保護條例、節約用水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出臺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法治保障的若幹措施,設置“生態警長”2807名、黃河巡回法庭(工作室)33處,組建專門律師服務團,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四是省際協作體系。牽頭成立黃河流域科創、產教、自貿試驗區等30多個聯盟組織,成功舉辦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發展大會等50余項重大活動,開展了100余項省際合作事項,搭建沿黃九省區合作共贏的廣闊舞臺;聚力打造黃河流域最便捷最經濟出海口,簽署與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協議,布局建設39個內陸港,促進境內綜合運輸成本大幅降低逾20%。


张建德.png

(山東省水利廳一級巡視員張建德)


第二,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一體推進修山、增綠、擴濕、整地,組織開展流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在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方面,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治理互花米草12.7萬畝,每年生態補水近1.8億立方米,核心區、緩沖區內年產原油近30萬噸的300處油井全部退出,濕地環境大為改觀。在全域生態改善治理方面,大力建設沿黃綠色長廊,沿黃9市完成造林20.3萬畝,沂蒙山區域治理水土流失2.8萬公頃,開展“無廢城市”創建,25地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山東省還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製、碳匯補償和交易機製,與河南省共同建立黃河流域首個橫向生態補償機製,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新路徑。


蒋庆鹏.png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蔣慶鵬)


第三,堅持集約高效、安全可靠,推動水資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立足資源性缺水與工程性缺水並存、水患與幹旱並存的省情,完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健全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機製,提高水資源高效配置和利用水平。一方面,大力實施現代水網工程,搶抓國家省級水網先導區建設機遇,2021年以來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561億元,基本完成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裏以上骨幹河道重點河段防洪治理,跨市骨幹河道、市管河道的重要河段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另一方面,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和高效利用,實行“分水到市”“分水到縣”,嚴格指標管控、過程管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全面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完成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568萬畝,新增節水能力4409萬立方米。同步抓好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累計創建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132個,數量居全國首位。

第四,堅持動能轉換、綠色轉型,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抓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效,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增長極。一是製造業提檔升級態勢明顯。實施先進製造業強省行動計劃,堅定不移“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對“兩高”項目實施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落實五個減量或等量替代,推動產品、工序能效和能源利用率明顯提高,2021年以來山東全省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11.1%。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達到180個、營收規模突破8.9萬億元,集群領軍企業達到276家、營收規模達3.1萬億元;7個集群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居全國首位,累計培育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8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6家,數量分別居中國全國第2位、第3位。二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更足。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創建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5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8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強用好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不斷提升鹽堿地綜合利用效益;山東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居全國前列,糧食總產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農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一。三是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建設。把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膠東半島核電、魯北鹽堿灘塗地風光儲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沈陷區“光伏+”等五大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同步關停淘汰落後燃煤機組,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截至10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8882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比重達到43.2%,光伏發電、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均居全國首位。


尹学辉.png

(山東黃河河務局副局長尹學輝)


第五,堅持守正創新、兼收並蓄,推動黃河文化煥發時代價值。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和核心,是中華民族根之所系、魂之所附。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發源地、沂蒙精神誕生地,山東省是黃河文化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山東省委、省政府站在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的高度,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一手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曲阜“三孔”、泰山古建築群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建設魯國故城、大汶口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打響“海岱考古”品牌,有序推進焦家遺址、稷下學宮遺址等考古發掘項目,實行黃河非遺保護行動計劃,讓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遺產代代相傳。一手抓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組織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黃河文化論壇等活動,搭建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平臺;打造沿黃河“四廊一線”文化體驗廊道、特色文化平臺“黃河大集”;牽頭成立沿黃九省(區)戲曲發展聯盟、黃河流域視聽高質量發展協作體,拍攝製作《大河之洲》等紀錄片,推出呂劇《一號村臺》等一批優秀作品,講好新時代山東“黃河故事”。


何宪卓.png

(東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憲卓)


下一步,山東省將堅定沿著指引的方向,矢誌不渝、久久為功,奮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註入強大的動力活力。

(香港衛視總臺記者 蔣翊冉 山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