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踩寸子”發源地——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太平街道茅草張村

2022-12-03
來源:華東新聞中心

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太平街道,坐落著一個孕育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落——茅草張村。從清末便開始流行在茅草張村的“踩寸子”,是一種村民們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2015年4月,太平街道茅家村的“踩寸子”被列入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踩寸子”的興起與發展

1982年,村民張希芝開始接觸“踩寸子”這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那一年我17歲,當時可以說是酷愛踩寸子”。從張希芝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踩寸子”的本質是戲曲和戲劇的有機融合,需要演員踩在木板上進行表演。“踩寸子”於清末開始在茅草張村盛行起來,逢年過節由村民表演,代代相傳。後來,隨著婦女纏足風氣的興盛,當時人們就把木板改製成酷似小腳的模樣,木板略斜一點,演員的前腳掌踩在“小腳”上,後腳跟豎起貼在木板上,“小腳”離地的距離由原來的十多厘米改成五六厘米,這樣一來,演員們踩在“小腳”上的表演變得更加靈活。


图片2.png


張希芝告訴我們,“傳說踩寸子的來源,是過去村子裏有個老先生在黃河以南教書,他花了三年的時間寫出了一部劇本,裏面包括了很多元素,有戲曲、有戲劇,有唱詞,還有跑花燈這一類的,是一個主要體現家庭和睦的表演”。據張希芝回憶,1946年左右,這位先生寫出的劇本還保留著,但到了80年代,原書已經遺失,“經過老人們的口述,踩寸子才重新跑起來”。直到2006年,在各位村民的努力下,這部劇又被重新整理了出來,“最早的書名叫《大鬧王家莊》,我們村梁老先生改成了《大鬧王家院》”。從張希芝那我們得知,踩寸子的劇目中,對應著京劇的各種角色,“老王皮是老生,趙大姐是青衣,俊角就是花旦,也有唱醜角的,有瞎子、有禿子、有瘸子,還有吃齋念佛的,整個表演隊伍大概有20—30位演員”。今年59歲的劉孟五書記記得,“踩寸子”曾在茅草張村一度失傳,“2004年,我們響應政府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號召,踩寸子才又回到大家的視線中”。

2015年4月,太平街道茅家村的“踩寸子”,正式被列入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為更好的保護和傳承“踩寸子”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經茅草張村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商議,決定建設茅草張村“踩寸子”非物質文化展館。


图片3.png


“踩寸子”非物質文化展館擬建設在茅草張村村委大院內,面積約50平米,內容以黃河文化和市級非遺項目“太平寸子”為主線,分為村莊概況、地理環境、“踩寸子”淵源、非遺傳承人介紹、所獲榮譽、服裝道具展示、精彩回顧、展望未來等8個板塊。展館按照構思別致、創意新穎、亮點突出的設計要求,結合空間尺度和表達內容對色彩、燈光、天花板、地面、展墻等建築裝修進行精細化設計,突出創意主題,做到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營造出強烈的主題氛圍。村書記劉孟五說,村裏不僅建起了主題展館,還打算邀請專業的舞蹈老師來對有興趣參與表演的村民進行培訓,使“踩寸子”表演的藝術性、專業性能得到整體提高。

如今,“踩寸子”表演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茅草張村村民的生活中,梁修武告訴我們,“過年時我們是一定會表演的,有時候一口氣能演到二月二。這些年來踩寸子在村裏越來越流行,也有越來越多村民願意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還會有其他村邀請我們外出表演”。梁修武同樣也表達了自己的遺憾,他告訴我們,現在從事踩寸子的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很少有年輕人還熱衷於這項表演藝術。“現在哪裏有演出,還是我們這些老人一號召、一排練就能上場,年輕人可以跟著表演,但整場戲究竟怎麽編排,還是我們這些老人最在行”。作為“踩寸子”的傳承人,張希芝十分希望能將這項非物質文化傳播出去,“有願意學習的,我們就實打實地教給對方,不論這項技藝流傳到哪裏,只要能發揚光大,我們都很知足,這是我的原則”,他笑著說。


图片4.png


走出新富路 鼓起錢袋子

村民梁修武是一名鄉醫,他向我們講述了“茅草張村”村名的由來,“據老人們傳說,這個村子剛存在的時候,村裏有一棵參天大樹,有一年大樹上長出了一棵茅草,茅草張村就由此得名”。

茅草張村支部書記劉孟五今年59歲,1999年他開始擔任小隊長,2004年成為村委會主任,2005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到今天,劉孟五依舊是茅草張村的支部書記兼主任。說起從前村裏艱苦、落後的生活條件,劉孟五還是記憶猶新,“過去不行,像我們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得最多的就是地瓜,過去的道路想出村都很難,村民們想要運輸磚、瓦之類的,都只能靠拖拉機、拖車”。2014年開始,茅草張村開始修建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主路,近幾年還建起了文化廣場,2014年興建了200多畝大棚,2015年又新增了上百畝,這項舉措實實在在地帶動群眾致富,讓村民們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和好處。“我們還搞起了光伏發電,每年都有十好幾萬元的集體收入”,劉孟五自豪地說。劉書記告訴我們,村裏剛建大棚的時候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萬事開頭難啊,一開始可難了”。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沒有足夠的土地,由於村民們的不認可和擔心,“流轉土地流轉不出來,我們只能耐下心來和老百姓談心,告訴他們不搞產業是不行的,慢慢做工作才流轉出了足夠的土地”。現在,大棚帶領村民們實現了脫貧致富,讓大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茅草張村的寸子還在繼續踩,村民們的新時代小康生活也才剛啟程,茅草張村不僅要將“踩寸子”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還要“踩出”特色,“踩出”幸福,“踩出”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