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柳樹下紮根 新時代下成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崔寨街道大柳樹店村

2022-09-23
來源:華東新聞中心

大柳樹店村坐落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崔寨街道。傳說400年前大柳樹店村便已紮根於此,如今,這座飽經風霜的村子正乘著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東風”,走上高質量發展的現代之路。




商客雲集 大柳樹下村落紮根


據記載,400多年前,大柳樹店村的祖先們從河北棗強遷徙至黃河西岸。先輩們初遷到此地時黃河還是地上河,風沙大且洪災頻發,他們便在村子周邊種植了幾排垂柳,以此來減少風沙和緩解水土流失。大柳樹店村書記周宗強告訴我們,古時由於村子靠近黃河渡口又有官道經過,便漸漸形成一條商業街,極大地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勤勞智慧的大柳樹店村祖先們,在官道入口處的幾排大柳樹下開了間茶館供商人休息,長此以往,南來北往的商客們都習慣將此作為駐點,茶館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時間一長,越來越多人被發達的經濟吸引而在此聚居,村落便漸漸形成了,經過數年的生長,祖先們最開始栽種下的那幾排垂柳也長得茂密而粗壯,3個成年人牽手都無法摟住最粗的樹幹,柳樹下的茶館也成為了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人們便用“大柳樹店”為村子命名。今年已有85歲高齡的村民張連華告訴我們,他聽村裏的老人們說過:“柳樹被砍之後留下了樹樁,三臺紡麻機放在樹墩上誰都碰不著誰”。

大柳樹店村曾經的繁華熱鬧已成為歷史長河中的短暫縮影,如今,經過一次搬遷的大柳樹店村雖早已和過去截然不同,但作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一員,這座歷史悠久的村落也緊緊跟上了時代的前進步伐。

大柳樹店村與黃河的“愛恨情仇”


說起黃河,大柳樹店的村民們對它可謂是又愛又恨,先輩們靠著黃河渡口處來往的商客才能在此紮根落戶,洶湧無常的洪水卻給村民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張連華1957年參軍,曾到過朝鮮,1958年從朝鮮撤軍後駐軍於河南,共參軍6年。他記得過去黃河經常漲水,每年既要防夏汛,又要防淩汛,“夏天的時候召集我們去河邊巡視,不管白天還是夜裏,每一小時就要巡視一圈,有時候累得不行,人就直接趴在大堤上睡著了,下大雨都淋不醒”。而到了冬天,結冰的河面極容易造成淩汛,“河水能凍七八十公分深,我們要在冰面砸開一排洞,往洞裏填上沙土讓冰融化,防止成片的冰堵塞河道從而增加河水決堤的風險”。村委劉學強則記得,有一年黃河水漲得特別高,由於大柳樹店村離黃河較近,村民們甚至能聽見河水呼呼作響,“當時大堤又矮,我們是真的害怕黃水決堤”。泛濫的黃河水還給大柳樹店村帶來了饑餓與貧窮,由於地上河現象嚴重,河水經常淹沒浸泡土地,張連華告訴我們:“過去村子以北400米左右都是鹽堿化的土地,種什麽都不長。黃河一泛濫土地就全都淹了,根本收不著什麽糧食”。

除了洪澇災害,黃河也極大地阻礙了村民出行,由於被黃河水穿過,大柳樹店的一部分耕地被分割到了黃河另一側,百姓們想要種地就必須要到河對岸。劉學強告訴我們,以前的黃河沒有橋,為了渡河,村裏製作了木船供百姓們乘坐。來往船只一多就自然形成了渡口,周圍村落的村民想要過河,都會從大柳樹店村的渡口出發,坐船通往對岸,這也給大柳樹店村提供了一條新的謀生之路,張連華說:“那時候很多村民會靠運送客人來賺錢生活,到了60年代還一直靠人工渡河”。不僅是人,運輸貨物大多也要依靠船只,劉學強記得,那時河面上船特別多,數量不亞於現在行駛在路上的汽車,“就像汽車搶道一樣,那時候也是有點空就往上跑啊”。等船快要靠岸,船上的人便都下來,一起拽著拴在桅桿上的粗繩將船拉上岸,“因為沒有其他動力,只能靠人工,大家叫著號子往上拉船,要使出很大的力氣才能將船拖到岸上”。

隨著時代進步與科技發展,輪渡出現在了黃河之上,靠人力風力才能航行的木船被漸漸淘汰,而等到河面上修起浮橋,輪渡也徹底消失了。2005年大柳樹店村附近終於修建了浮橋,劉學強說:“老百姓其實很害怕坐船,坐在船上跟個瓢似得晃晃悠悠,黃河水漲的時候,從我們村都能看到對岸船的桅桿。有了橋百姓就不願意坐船了,哪怕繞路走橋也不願意坐船了”。大柳樹店村與黃河上百年的鬥爭落下帷幕,經過長期環境治理與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黃河終於恢復了包容、博愛的“母親河”本色。

大柳樹店村走上現代化之路


1973年,原本坐落於黃河大堤之下的大柳樹店村搬遷了,盡管舊村飽受洪水侵擾,街道也破敗不堪,村民們還是對它飽含不舍之情。張連華還記得當時村子已經“街道不是街道,房屋也不是房屋”,在如此簡陋惡劣的條件中,村民們還是對搬遷產生了抗拒情緒,“故土難離啊,讓我們現在再搬,肯定還是這樣的心情”。劉學強也記得,村民們剛搬進空蕩蕩的新村子時,只能重頭開始建設家園,這對本就貧苦的大柳樹店村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離開了黃河岸邊的大柳樹店村,漸漸走上現代化之路,“要想富,先修路”,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大柳樹店村老領導的努力下,2004年村裏終於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周宗強書記告訴我們,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過去只要一下雨,村裏的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出去走一趟,鞋子上、衣服上會沾滿泥巴,必須踩著磚頭才能通過積水較深的路段。周書記回憶道:“那時候找媳婦、談對象人家都會問你們村有公路嗎,沒有公路人家都不來”,這句看似玩笑的話,生動地反映出了公路在村民們心中的重要地位。公路的修建不僅使大柳樹店村有了便利的通行條件,也為村子帶來了致富的機會。村內道路基本整修完畢,村與村也有了公路連通後,大柳樹店村於2009年開始建設蔬菜大棚,“路好走了,外面的車進得來,我們的車也出得去”,這就為村裏經濟作物的種植和農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無論走到哪裏,故土都令大柳樹店村民們魂牽夢繞,尤其到了每年春節,家家戶戶的年輕人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從事什麽工作,都會回村子裏過年。周宗強書記告訴我們,按照村裏的風俗,每到大年初一,晚輩們都會挨家挨戶給長輩拜年,一直到中午才拜完整個村子,下午村民們會在黃河邊的各個路口處燒紙。張連華則對過年時的熱鬧場景記憶猶新“村裏有唱大戲、玩燈的,唱戲從正月十四、十五左右就開始唱,最晚能一直唱到二月二”。周宗強小時候最喜歡的遊戲,是和夥伴們一起,將村裏河溝中的泥巴搓成團往地上摔,冬天河溝結冰就找大人們做一個“木陀螺”,在冰面上“打冰嘎”,“那時候沒有電視什麽的,也就玩這個”。

周宗強擔任大柳樹店村書記已有4年,從他那裏我們得知,村裏目前共有179戶人家,耕地面積在1200畝左右。周書記說,今年大柳樹店村的土地流轉已達到60%,老百姓也得到了相應的實惠,“土地流轉出去的收入比自己種地時還要多,不過有些老人還是堅持自己種地,就是長輩們的一些情懷吧,不種地總覺得少了點什麽”。而讓張連華最高興的,是發達的醫療技術和完善的醫保政策,這讓老人們不再有後顧之憂,“以前生了病沒地方看也看不起,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麽病,現在國家在醫療保險方面給了我們相當多的優惠和照顧,也不用擔心沒地方看病了”。

身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一員,周宗強書記對大柳樹店村今後的發展信心滿滿,“我們起步區的建設對標雄安、學習浦東,還保持著自己的黃河特色,我對今後咱們村裏老百姓的生活充滿了向往,肯定會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