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不止步 共治共享創新局——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大橋街道後吳村

2022-08-19
來源:華東新聞中心

後吳村坐落在黃河北岸的起步區大橋街道,2021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歷經巨變後後吳村煥然一新。




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

後吳村的支部書記周金華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他記憶中最開始村子不到300人,整個村的占地面積小,戶數也偏少,現在後吳村居民人口數量已接近700,戶數也比原來翻了兩倍。

從周金華書記那我們了解到,過去的後吳村鹽堿地比較多,這就導致糧食收成很差。“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周書記這樣形容過去村裏的耕地,冬天地裏白茫茫一片,都是析出的鹽堿,“種什麽都不長,一到夏天田裏就一片水”,讓村民們苦不堪言。66歲的村民王兆見從小就在後吳村長大,他形容當時村子裏的食物放到現在可謂是“豬狗都不吃”,王兆見記得那時村裏有一種用玉米核、豆子等粗糧加工成的糕點,對後吳村村民來說已是不可多得的“美味”。1964年出生的村民韓金山對此也感受頗深,他記憶中過去後吳村的最主要的農作物就是地瓜,由於生活水平低,人們最主要的食物也就是地瓜幹,其難以下咽令韓金山至今都記憶猶新,“剛端上來我就開始掉淚,我咽不下去,真的没法吃”。

1984年,剛從新疆回來的周金華被村民們推選為支部書記,面對著貧瘠的土地和受苦的鄉親,周金華下定決心要對後吳村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造。如今的後吳村糧食產量連續攀升,小麥由最初的畝產150斤上漲到畝產1400—1500斤。農業機械化程度也大大提高,村民王兆見說:“60年代就是純靠人力,包括犁地、拉車、拉磨、推碾這類力氣活都只能靠人工完成,青壯年勞力還要挖村裏的排水溝、河溝”,經歷了從借牛耕地到家家有牛,再到機器普及的後吳村,如今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周金華書記告訴我們:“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這些我們都有,清理河道之類的也全都是機器完成”。除了飛速發展的農業,村裏還拿出160畝土地興建起後吳村工業園,目前園區共有企業15家左右,帶動了整個後吳村的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

村民韓金山感嘆,小時候自己最盼望兩件事,一是過年,二是村裏有人結婚宴請,“那時候生活條件不好,只有過年和參加酒席時才能改善夥食,每次去吃飯都覺得真香啊”。他還告訴我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冬天要穿棉褲,由於天氣冷加上衛生條件不好,一條棉褲一穿就是整個冬天,最後兩條褲腿都被磨得鋥亮。現在的後吳村早就擺脫了這種窘迫、貧苦的日子,韓金山用“衣食無憂”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生活,“小時候盼著過年,可以穿好衣服、吃好東西,現在就無所謂了,平時的飲食和過年一樣,新衣服也是想買就買。過去我結婚的時候才能騎上個自行車,現在基本家家都有轎車了”。

生在黃河邊的後吳村村民們天生對就黃河有親切之感,據韓金山回憶,自己小時候會在假期時去看黃河。晚上12點他同夥伴們從村子裏出發,靠著雙腿雙腳徒步跑一整夜,天擦亮時剛好到達黃河岸邊,那時的黃河還沒有大橋,韓金山他們就買5分錢的船票去到對岸的濟南城,玩夠了再回家。村民王兆見還聽說過有關黃河的不少神話傳說,其中“黑水灣”的故事讓他至今都銘記在心,“黑水灣也叫無底灣,是一個很深的大坑,傳說它是黃河發大水時而呲出的”。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這條古老的“母親河”如今正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大家眼前,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黃河之上不僅架起了大橋,黃河之下還開通了隧道,隨著大橋街道對黃河流域的淤積河道疏通與環境集中治理,後吳村的村民們再也不必擔心黃河斷流或洪水侵擾而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影響。

移風易俗 共同治理開新篇

從1984年上任至今,周金華擔任後吳村支部書記已有38年之久,這38年中最令周書記驕傲的事情之一,就是改變了村裏紅事白事鋪張大辦的風氣,使村裏的精神文明氛圍煥然一新。過去,殯葬時擡棺的工人被稱為“杠夫”,周書記告訴我們:“以前如果老人去世,有的人家是二十四擡大扛,這就需要48個人,還有十六擡的,需要32個人,這樣算下來,光出殯就要五六十人,恨不得全村都來幫忙”。如此龐大的隊伍從田地裏經過,必然會對耕地裏的作物造成一定的踩踏,主人還要賠償耕地損失,老人去世年輕人要披麻戴孝,穿白大褂,這些都消耗了相當多物力財力,對本不富裕的後吳村村民來說可謂是一筆巨大的開銷。周金華上任後,迅速開始了移風易俗工作,先是將喪葬方式從土葬改為了火葬,並且不再允許村民穿白大褂等傳統服裝,轉而用更為簡潔的袖章代替,在飲食方面也一切從簡。移風易俗工作的開展,加大了對農村地區封建迷信思想的破除力度,讓村民們有了更加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孝順和哀思,也大大減輕了他們的生活負擔。

新時代的現代化之風吹進了後吳村的每個角落,也吹進了村民生活的所有維度。村民王兆見記得,在60年代後期後吳村才開始出現電影,“5、6歲時我第一次看電影”,看著屏幕中的火車從頭上經過,手槍裏的子彈飛向自己,年幼的王兆見甚至被嚇哭了,由於平時的娛樂活動較為匱乏,“那時村裏只要一放電影,全村老少都會聚在一起看,臨近過年時有唱戲的來表演,我們也會每天都去看”。1975年,應召入伍的王兆見終於在部隊上第一次看到了電視。現在的後吳村不僅家家都有電視,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化設備的普及程度也相當高,這讓王兆見不禁感慨:“娛樂活動和過去真的是不一樣了”。

作為後吳村的村幹部,周金華說:“民主,是我們支部的一貫作風”。後吳村通過舉辦主題黨日等一系列活動,將村中各項事務的決定權交給黨員和群眾代表共同商討,切實提高了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我們支部絕對不搞一言堂,大事小事都要跟群眾商量”周金華堅定地說。2020年,後吳村黨支部被評為五星級村黨組織,以基層黨建網格化推進村級治理精細化,真正實現了“需求發現在網格、資源整合在網格、問題解決在網格、群眾滿意在網格”。

在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共同努力下,後吳村將改善民生作為重點工作內容,在加強基礎及文體設施建設、推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和養老保險製度、提升綠化水平建設美麗鄉村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效。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間,黨員帶頭義務值班,群眾積極響應,築牢了後吳村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群策群力、共治共享是後吳村始終堅持的治村理念,今後的後吳村將一如既往地將群眾放在各項工作首位,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