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新闻中心
会员中心
搜索
华东新闻中心
文化之韵
更多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踩寸子”发源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茅草张村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坐落着一个孕育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茅草张村。从清末便开始流行在茅草张村的“踩寸子”,是一种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2015年4月,太平街道茅家村的“踩寸子”被列入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踩寸子”的兴起与发展1982年,村民张希芝开始接触“踩寸子”这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那一年我17岁,当时可以说是酷爱踩寸子”。从张希芝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
新征途脚步不停 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胡家村
胡家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太平街道东北角济乐高速公路的东侧,紧邻邢家渡引黄总干渠。据村民介绍,胡家村先人于明朝永乐年间从河北枣强县迁入,当时迁入人员有胡、徐两姓,民国时期又有刘、张两姓落户此地,由于迁入人员以胡姓为多,故取名“胡家村”。如今,这个古老而充满红色革命气息的村落,正经历着“脱胎换骨”。清末古庙 饱经风霜历史悠久的胡家村中藏匿着一座清末古庙,它位于村委会东侧,为单院式建筑,...
破解水患难题 焦集村走上蜕变之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焦集村(下)
焦集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如今,摆脱了水患、交通不畅等因素困扰的焦集村,正脚步稳健地在致富之路上大步向前。焦集村的文化瑰宝打夯号子是焦集村一直以来广泛流传的一种特色号子,在过去缺少机械设备的年代,人们在建造房子或垒墙时,为了使房屋或墙壁更加牢固,需要靠人力把地基夯实,打地基的工具便叫做“夯”。打夯号子其实就是一种劳动号子,由领夯者以活泼、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唱出,领夯员一般...
“芙蓉街”重现昔日辉煌 焦集村走出致富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焦集村(上)
焦集村位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4公里,308国道北侧1公里处,西与大庄村比邻,南与大吴村接壤。目前,焦集村有207户,785口人。“芙蓉街”的昔日繁华据记载,焦集村早在明朝前就有村民居住,因为焦姓村民居多,且村子当时逢二、七有大集,故村名为“焦集”。明朝永乐年间,丁氏、张氏祖先自河北省枣强县迁来居住,丁氏居多,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其余大多是四面八方受灾逃难而来的灾民...
大柳树下扎根 新时代下成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崔寨街道大柳树店村
大柳树店村坐落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崔寨街道。传说400年前大柳树店村便已扎根于此,如今,这座饱经风霜的村子正乘着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东风”,走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之路。商客云集 大柳树下村落扎根据记载,400多年前,大柳树店村的祖先们从河北枣强迁徙至黄河西岸。先辈们初迁到此地时黄河还是地上河,风沙大且洪灾频发,他们便在村子周边种植了几排垂柳,以此来减少风沙和缓解水土流失。大柳树店村书...
1 / 4
2 / 4
3 / 4
4 / 4